户昶昊:稠油稳产的“护航员”
人物简介:户昶昊,男,1979年出生,高级工程师,辽河油田公司技术专家,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2010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现任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开发所所长。先后负责完成国家级、股份公司级、油田公司级科研项目20项,编制重大开发试验方案6项,部署各类井位100余口,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省部级、市局级科技进步奖9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荣获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辽河油田公司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五年前,从整理数据做起,他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将身心全部投入到稠油领域的攻关。十五年后,他的青春之树硕果累累:先后参与负责国家级研究课题1项,负责完成股份公司级重大项目9项,负责完成油田公司级攻关项目10项,编制重大开发试验方案6项,成功部署各类井位100余口,90%以上全部获得高产,获国家专利两项。
如今,36岁的户昶昊已是辽河稠油接替技术的青年带头人,油田公司最年轻的技术专家,油田公司第一个国家级课题的专题长。油田公司十大杰出青年、杰出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在稠油技术所所长张洪军的眼中,户昶昊取得的成绩没有一丝侥幸的成分,“摒弃浮躁,耐得住清苦,有悟性又有毅力,稠油长期稳产就需要户昶昊这样的后备力量”。
“苦、累我都不怕,只要能踏踏实实地投入工作中,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
2002年,23岁的户昶昊从地质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辽河油田。这时辽河稠油油藏普遍进入吞吐中后期,稳产急需转换开发方式。分配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第一天,时任院总地质师的马德胜听说他想去稠油所,问他:稠油工作又苦又累,技术难度也很大,你有心理准备吗?
户昶昊回答:“苦累我不怕,工作有难度我也不怕,只要我能踏踏实实地投入工作中,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这句话从此成为他的座右铭。
到开发室工作的第一天,室主任、他的师傅胡士清安排他整理油井数据。这个最基础又简单的工作,却让他认识到自己在大学里掌握的稠油知识少之又少,快速“充电”是当务之急。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每天最早一个到办公室,吃过晚饭后就跑回办公室查资料、看书……几年如一日。
师傅对坐得住、学得进的徒弟十分满意,很快让他负责锦150块注水项目。勤学好问加上师傅的言传身教,户昶昊出色地完成了项目。
见他进步如此迅速,2004年,师傅让他参与到股份公司级项目《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及扩大试验跟踪》中。齐40块是辽河油田重要的稠油生产区块,自1998年开始的先导试验已初步成功,到2004年已进入扩大试验阶段跟踪阶段。
最初户昶昊只负责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但爱琢磨、爱较真儿的他很快掌握了整个项目的情况。2005年,项目组长胡士清变动工作岗位后,所里就让户昶昊做了项目负责人。
工作仅两年,正是熟悉业务、做小项目时期,而户昶昊却要负责这样的重大项目,他深感幸运,“我赶上好机会了,领导信任,项目组的同志也支持。”
“外国人能搞浅层的,我们就能搞出中深层的。只要有创新的勇气,中深层稠油转驱一定会有突破。”
凭借对齐40块的精确了解,户昶昊提出了封闭井组评价、开发过程综合评价方法。
刚进入实施就碰到了“拦路虎”:摸不准蒸汽腔的变化规律,蒸汽驱开发效果无法准确评价。中深层稠油开展转驱试验国内外均无先例。一次次试验达不到预期效果,项目组成员产生了“外国人都没搞过中深层的,咱们怎么能搞出来?”的想法。户昶昊却非常自信,“外国人能在浅层稠油上成功,说明这条路可行,只要我们锲而不舍,一定会在中深层取得突破”。
早上7点钟上班,晚上12点以后下班,查资料、查数据,一条条曲线、一组组数据在他脑中连成油藏图,一遍遍画图、否定、再画图,桌上全是画满井网图的稿纸。偶尔在食堂碰见他,同事劝他休息一下,他答非所问:我可能是忽略了产液温度?
“疯狂”的工作换来了中深层蒸汽驱评价方法的创新。还来不及松上一口气,问题又来了:产量提前突破。户昶昊向院里的老专家请教,专家建议他必须搞清楚生产的真实状况。得到这个建议后,他每周去一次欢采现场,跑注汽站抄11口井锅炉注入数据,到小站抄44口井生产数据。
“我们主任累不垮。一年时间他跑了50多次现场,拿回了3000井次近2万点数据,还要随时准备汇报题纲。”在开发室欢锦组组长董文明的眼中,户昶昊简直就是“拚命三郞”。靠着这股子拼劲儿,户昶昊先后提出72项调控措施,并首次提出了不对称反九点多层汽驱井网结构,现场实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齐40块产量一度连上7个百吨台阶。
“看到产量这么高,那种兴奋和高兴就别提了。”高兴劲儿还没过去,2008年,齐40块的产量再度下降,当时主管生产的油田公司任芳祥副总经理亲自点将,让户昶昊常驻现场,并下了“死命令”:产量不升人不能撤。一个月时间,户昶昊带领项目组同志在现场取录数据近百万行,制订调控措施217井次。
实施后区块产量再度回升。齐40块转驱试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产从几百吨升至最高峰的1900吨,在1500吨左右稳产了十年。中深层稠油转驱终于成功找到了接替技术。
“即使无法博览群书,也一定要对专业知识了如指掌。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技术攻关无从谈起。”
在户昶昊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四个书柜挤得满满的。“即使做不到博览群书,也一定要对专业知识了如指掌,没有知识的积累更新无法取得技术的创新。”一本《蒸汽驱油藏管理》他通学了七次,书都磨出了毛边儿;一摞摞的《特种油气藏》杂志里许多文章都被做了记号。丰厚的知识储备给了他挑战未知领域、挑战科技难题的勇气和睿智。
2008年,油田公司第一个国家级项目《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中深层稠油开发技术示范工程》开题,29岁的户昶昊受命担任项目的专题长。他带领项目组同志很快完成了一期二期顶层设计,随后投入一系列技术的研发中。
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复合汽驱开采、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厚层油藏火驱直平分段水平井技术……“最多时手上有五个项目同时开展,还要经常到北京汇报,那段时间有多忙记不大清了,可每次去汇报的情景记忆犹新。”
为了给青年人搭建成长的平台,领导破例让户昶昊多次到北京进行课题阶段性汇报。第一次汇报结束,30多名老专家和院士对这个“小伙子”从怀疑变成了欣赏,这让户昶昊找到了机会。一有空闲,他就拉着老专家问个不停,“那些专家院士都是我的老师,许多问题一下子就有了答案。”户昶昊挠了挠头,笑着说。
经过7年的攻关,该项目取得了大量的阶段性成果,辽河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稠油先导试验基地,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35项,集团公司级技术秘密27项。
“我们主任难不住,不论什么项目他看一眼就能给你找到突破口”,冷东组组长高飞告诉记者,“户主任的百难不倒是因为他80%的时间给工作,15%的时间给了学习和求知”。
“他连5%的时间也没给我和儿子。过完年到现在不是工作就是看书查资料,经常加班到十二点,一个周末都没休息过。”对妻子小季的嗔怪,户昶昊根本“不当回事”:她就是刀子嘴,没有她的支持我出不了这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