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两年来工作室活动的开展情况
1.建立工作制度
建立工作室工作职责、管理制度,结合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行及相关活动组织安排,制定劳模工作室活动制度。针对阜新农业产业生产实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劳模团队人气优势,实施科技创新,通过科技项目实施组织科研攻关,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先进技术设备,培养后备技术力量,提升创新能力,为职工搭建起岗位成长、创新竞优的宽阔平台。
初步编制工作室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是积极筹划,筛选阜新花生产业新突破。花生育种创新研究围绕食用型新品种选育开展研究,选育目标为高油酸、高蛋白、早熟、抗逆等花生新品种。主要进行种质资源引进及农艺、抗性、品质、产量等主要性状的鉴定、遗传评价和创新利用工作;以挖掘优质、抗逆等重要基因为目标的相关基因分离与分析研究,多种技术结合选育花生新品种,引领和推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花生产业健康发展。花生栽培创新研究面向全国北方花生生产区,开展高产优质多抗花生新品种筛选与示范工作;开展花生种植模式及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并结合生理生化等微观领域开展花生栽培中所涉及到的水肥运移规律、水肥一体化协同效应、植株生物学效应及高产优质增产机理研究等;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目标,使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开展花生节本增效配套机械化研究并推广应用。二是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风沙地沙化土地高效可持续利用。生态草地方向,研发风沙地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构建风沙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种植模式、风沙地饲草料高效生产与区域草畜平衡模式,构建以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为手段,以完善和建立风沙地综合治理技术为核心,推进风沙地生态产业培育与示范。
2.规范运作情况
2.1工作室规范运行,有序活动
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度创新项目的立项申报,承接上级下达的创新项目,组织工作室团队成员开展课题攻关。在工会和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项目进行申报、验收和成果管理。
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的培养和指导,加强对青年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推广能力培养;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做好劳模创新工作室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核不合格者调整出工作室。
完成上级工会交办的与劳模创新工作室有关的其他工作。
2.2工作室主要创新领域、项目来源及攻关方式
工作室主要围绕阜新生态农业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及地方科技项目,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力争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结合阜新农业产业特点,发挥劳模的模范引领作用和劳模团队优势效应,实施科技创新,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阜新的生态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3.分工协作情况
劳模工作室以劳模为核心,按工作室成员的不同研究方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劳模的科技创新带头作用。
3.1组建花生育种科技创新团队
首席专家于洪波,首席专家助理于树涛,团队成员10人,涵盖了生物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农学等专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完成了多个国家、省内的重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农业部948项目、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阜新综合试验站、辽宁省科技厅育种攻关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等项目,开展“优质抗逆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研究”、“风沙半干旱地区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高油酸花生种质创制”等研究,系统开展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运用多种技术培育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花生新品系。
3.2组建花生栽培科技创新团队
首席专家王海新,首席专家助理史普想。团队研究人员11人,完成了多个国家、省内的重大科研和推广项目。包括国家农业部现代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948项目、国家财政部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的攻关项目、科特派项目等,开展花生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工作站以及辽宁省农科院花生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辽宁花生生产技术水平。
3.3组建风沙地综合治理科技创新团队
首席专家于国庆,首席专家助理吕林有。团队骨干成7人,涵盖了生态学、水资源与农业节水、土壤学、果树学、草业学、畜牧学、管理等专业。团队主要围绕风沙地综合治理与改良利用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主持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包括农业部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开发办重点项目等。
二、近两年来工作室活动成效
1.创新成果情况
近两年来,劳模工作室共获得农业科研成果1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省林业厅一等奖2项,省鉴定验收8项,地方标准3个,专利8项,审定、备案新品种4个。发表科技论文56篇,出版书籍1部,丛书1套。
2.技能人才培养情况
劳模工作室积极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目前,已培养花生育种优秀青年人才2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3名;培养生态农业专业拔尖人才2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2名,引进研究生2人。
劳模工作室在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推广优势,送科技下乡,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培养新一代科技农民技术员。近两年来,主要围绕花生新品种、新技术,风沙地改良培肥地力、推广林果粮合理种植模式等开展技术培训,培训20场次,参加培训农民2000余人。
3.取得效益情况
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劳模示范带头作用,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促进科研水平提升、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两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花生新品种示范推工作,结合花生开发项目推广花生播种面积10余万亩,平均亩产可达230公斤,亩收益1500元左右,直接经济效益近1.5亿元。在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为花生种植农民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将风沙地综合治理与改良利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生产实际,通过培肥地力、改良耕作方式、构建林果粮草经种植模式等,大幅提高农田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分将更多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技术、管理方法转化为科研实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我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4.开展技术交流协作情况
一是搭建花生院士工作站平台。花生育种团队通过与河南省农科院、美国农业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二是积极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共同争取项目,利用外部资金、设备、人才优势提升工作室科技创新水平。近两年来,风沙地治理改良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重点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等开展合作交流,召开相关学术交流研讨会8场次。
三是与阜新市农业产业基层劳动模范联合。充分发挥基层劳模的人才优势,更加“接地气”,能够更好的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
三、近两年来活动室取得的成绩
劳模工作室自建立以来,于国庆作为工作室负责人,一直致力于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组建花生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风沙地修复治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筹划多方协作,引入“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花生科研工作站”、“辽宁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牵头组建“东北地区花生新品种登记试验网”;有力地支持了阜新花生产业的发展。围绕阜新脆弱的生态农业环境,针对如何改变风沙地地貌、修复提高风沙地地力,促进风沙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讨交流,取得了较大成效。其中,林果粮草经复合种植模式为风沙地生态环保、高效利用创了先河。近一年,于国庆带领劳模工作室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围绕“阜新200万亩示范带工程”运筹帷幄、献言献策,积极为阜新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于国庆,男,中共党员,风沙所所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畜牧科学和生态学等相关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省部级项目获得研究成果10余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市厅级奖励9项。获得“第十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阜新市特等劳动模范”、“阜新市第八批优秀专家”、“阜新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辽宁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国家发明专利3项。